20世纪50年代,此起彼伏的驼铃声打破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宁静。石油人仅靠300峰骆驼,创下人类首次穿越“死亡之海”的壮举,带来了西部油气开发的希望。 C[)K9o&'
时光穿越黄沙瀚海,定格在21世纪。一辆辆现代化运输车穿梭在沙漠间。这些车辆搭载着钻机、泥浆泵等大型设备,更承载着为祖国供给能源的责任和担当。 2b!7rF
一甲子间,跟随着石油人交通工具变迁的脚步,我们能品出昔日石油工业起步阶段的苦涩,更能品出当今石油工业蓬勃发展硕果的甘甜。 G^6L0`F
新中国成立之初,石油人从古老的驼队运输起步,载着勘探工具、后勤物资,勇闯一个个“无人之境”,将我国“贫油”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。 @w,} XeYV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第一代国产解放牌和东风牌大卡车应运而生,石油人实现了速度和运量上的首次大飞跃,谱写出民族石油工业崛起的恢弘乐章。 m?9xIzFe^c
到了20世纪90年代,快速度、大马力的运输车辆悉数登场,满足了勘探物资运输需求的迅猛增长,更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“安”上了车轮,驶入了发展快车道。 xZZ41f%"
如今,石油人使用的交通工具种类繁多、琳琅满目,压裂车、钻机车、运输车等分布于各个井场,数量、功能与自动化程度与日俱增。 ZA:KYu}!
斗转星移,石油人的交通工具不仅承载了交通运输功能,记录了石油行业发展的脚步,更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和社会水平的飞速发展。(魏枫) Hip}}
45年巡井:变的是交通工具,不变的是岗位责任 B;N4F!
采访对象:吴长顺 采写:记者王志田 通讯员苏伟 h"Qt?3BC
弹指一挥间,伴随油田发展,采油工吴长顺经历了由徒步、毛驴车、自行车、拖拉机到“大轱辘”、电瓶车、轿货车再到徒步的不同巡井方式。45年巡井不辍,吴长顺说,既品出了石油人昔日的清贫与艰苦,又品出了今日石油企业发展成果的甘甜。回首出行工具,尤其是巡井车的变迁,他说:“变的是交通工具,不变的是岗位责任!” vtuDRpku
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巡井 ZiJN Gc
徒步+毛驴车 ]LhwOm/w
吴长顺记得,1971年刚参加工作时,采油四部去接他们的是一辆非常破旧的苏联生产的“嘎子车”,学名叫嘎斯69越野车。那时,“嘎子车”就当客车使用,后厢用苫布盖着,在土路上行驶非常颠簸。每逢春秋刮大风,车后暴土扬尘。冬天四处漏风,车内的人迫不得已挤在一起取暖。夏天虽然不热,但车无法开进泥泞路段,上站、巡井就靠徒步。 D"bT^-%(
其实,当年的采油工人基本靠徒步巡井。大家徒步巡井,对所管理的井上午查一遍、下午查一遍,每天要走20里的路。每当遇到恶劣天气,人有时摔得就像泥人和雪人。由于没有专门修建的井排路,所有的检查必经之路都是采油工人经年累月一步一步、一条一条踩出来的。 5rxxW9uI}
虽然有“嘎子车”这样的机动设备,但当时还是以畜力为主,毛驴就是采油队的“活宝”。毛驴车主要是保生活和生产,拉运刮蜡片之类的重型工具。不过,多数时候还是要靠人拉肩扛。 '8#o"
| 吴长顺,1956年出生,祖籍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山县。1971年大庆油田招工,被分配到原采油四部,即现大庆采油四厂;先后担任采油一区一队、二区一队、北六队、北十四队4个采油队的采油巡井工,2016年5月退休。 |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巡井 &&)>]u
自行车+拖拉机 AnD3o<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