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:} 1`N{*
8月26日,秋高气爽,瓦蓝的天空白云朵朵。在位于开封市东北古城墙旁河南大学的一座小楼内,笔者采访了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。睿智健谈又慢条斯理的王教授透着一种大儒风范。 ^Ebmwk7?
一谈到电,王立群第一句话就说:“电太重要了,没有电,简直没有办法工作和生活。”接着,他将自己对电的记忆追溯到了童年。“我的老家在山东新泰市的农村,我出生在1945年,整个童年都是在农村老家度过的。那时农村根本没有电,也没有见过电灯,家家户户都是用小油灯照明。见到电并用上电灯是在1953年跟随父母来到开封后的事。那时家里只有一盏电灯,只在晚上开一会儿用于全家照明。”谈到上世纪50年代开封电力供应情况时,王立群引用当时支援开封建设的上海人的话说就是“马路不平、电灯不明”。那时开封电力短缺,一般街道没有路灯。到了上世纪60年代,他上高中时,学校教室才用上电灯。上世纪80年代,在大学工作时,条件就好了,电也不仅仅用于学习时照明了,校园内的路灯照亮了大家夜间行走的路,电风扇已经普及,学校文艺演出更是大量运用灯光效果。王立群说:“我家也先后添置了电风扇、电视机等家用电器。现在,家里的电器更多了,电炊具、空调、全自动洗衣机、电脑都有了。” rvT2G7c
谈到停电时,王立群有些激动,他说:“停电,特别是长时间停电是很可怕的,甚至是恐惧的。上世纪90年代初,有一天晚上,我正在教室给学生讲课,突然停电了,教室内一片漆黑,我让学生们别慌,然后在漆黑的教室里继续为学生讲课,凭着对教材的熟悉,我一边背着原文,一边给学生讲,半个多小时后,来电了。当时如果对教材不熟的话,课就没法上了。这时,如果把学生放走,外面一片漆黑,学生们一起涌到教学楼楼梯口,就可能出事故。” *=zZ,B
王立群在谈到工作、生活和电的关系时说:“对我们这些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说,没有电就意味着与外界联系中断,不能看电视,不能上网,手机无法充电,也不能写博客。”说到这儿,王立群举了他最近针对44个汉字笔形调整方案发表的“汉字要美更要实用”博客文章说:“我的这篇文章,网上点击率已经超过80万次,留言1万多条,多家媒体记者采访我。但是如果没有电,我就不能及时了解情况,写博客文章。没有电,就不能通过电话接受中央电视台、《新京报》等媒体的记者采访。电对我们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来说,已经不仅仅意味着可以使用电扇、空调等改善生活质量,更重要的是,电方便我们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,表达我们对一些事物的看法。可以说,电是支撑文化人生存方式的物质基础。” s?V0&C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