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历

2025 - 1
   1234
567891011
12131415161718
19202122232425
262728293031 
«» 2025 - 1 «»

存 档

日志文章


2013-03-01

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

    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毛泽东在战争年代也有一句名言:不打无准备之仗。我们新闻采访虽说不能和打仗相比,但同样需要做好准备。一些中外记者的采访经验也证明,采访之前有无准备,效果是截然不同的。 No-nmmN  
/KGm0/},c  
    曾有一位外国记者出过这样的洋相:在电影《飘》重播之际,影片中的女主角费雯丽抵达纽约机场后走进记者室。这位记者第一句话就问:“请问你在电影《飘》中扮演什么角色?”费雯丽轻蔑地回答说;“我无法和你这样无知人的交谈。”可想而知,这位记者的采访是失败的。他事先没有对被采访者及其职业生平作任何研究,提出这样拙劣的问题不仅导致事倍功半,还被新闻界传为笑柄。 %nsTr X9G  
h3(b6wiJ  
    因此,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,是我们记者不容忽视的一项工作。采访前准备得充分,就等于完成采访任务工作的一半。那么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呢? _f[EHhj/3  
2+Xzc o^X  
首先,必须准备相关的资料。 M[zt_! 4  
?~ !h58  
  刚刚从事新闻采访工作时,对采访前资料的准备没有足够的认识,一有采访任务就直奔现场,采访时没有条理性,常常弄得自己很被动,其实,许多中外著名记者,他们在采访前都是很重视资料的准备的。我国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有一个习惯,当年他每到一地采访,总是先搜集、查阅当地的地方志和史书。闻名世界的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.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,总是用几个星期的时间做准备,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,还要做笔记,写研究心得。她说,每一次采访之前都要象学生准备大考一样,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。从这些著名记者的经验来看,采访成功与否和资料准备是否翔实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。 !QIQ[[,#  
T&~~T&@wS  
    一般情况下,需要准备的文字资料有直接的资料和间接的资料。 FHb!2Znxa  
XFTD2  
    所谓直接的资料。是由被采访者自己所能提供的与其有直接关系的现成文字资料,如被采访者写的回忆、文章等。如果我们采访的是一个单位或某个部门,就应搜集与报道内容有关系的资料,如该单位的内部文电、档案记录、会议记录等。 D6Y6Sc0  
0 (M`&j  
    间接的资料,一般是指与采访对象有关的一切文字的东西。如果我们进行体育比赛项目的报道,那么我们就要翻阅该项目的有关资料,如它的发展史、历史记录的创造者,以及各参赛队的风格、特点等;如果我们采访一个地方,除了要报道的内容外,翻看一下该地区的历史、地理、经济、民风民俗等资料,对写作也会有所裨益。如果我们采访的是某一个工程项目或生产企业,那么我们就要翻阅一下与此有关的专业书籍。这样可以避免说外行话,容易与被采访者找到共同的语言。对此,笔者深有体会。有一次,笔者去采访一家大型的外资企业,负责接待我们的部门经理见我们几个小记者,一开始并不十分热情。当我们跟他聊起企业运转,产品性能等比较专业的话题时,部门经理娓娓而谈,在随后的采访中,对我们表示了极大热情和支持,采访十分顺利。我们知道,在采访之前,如果不是翻阅了该企业的有关资料,那么我们的采访可能会受到阻碍。 DF+Y:g{V  
1R6Nzw0a  
  其次,我们新闻采访准备的另一个重要内容,就是要围绕报道内容准备有关情况。 j@[=5%x  
i{ZPbcB  
    从宏观上讲,就是要站在全局角度,掌握上级精神,党的政策、全局范围内出现的新情况、新问题、新动态等等。这样有助于我们记者在采访时站得高、看得远、抓得准问题。比如,我们前一段时间进行抗击“非典”的采访报道,在采访前我们以中央的精神、战略决策进行了概略的了解,结合实际,对乐昌在农村防治“非典”;党委、政府一手抓“非典”这件大事,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等方面进行及时报道,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指导性。因此,我们记者如果对宏观情况不甚了解,胸无全局,视野短浅,那么采访时自然无法站在全局的角度观察问题和分析事物,写出的报道就容易就事论事,缺乏深度。 s@a$a+JuW  
*M0ypm3  
    从微观上来说,就是我们了解被采访者的历史和现状。比如我们去采访某一个人,就要通过不同的方式,不同的渠道事先了解他的经历、性格习惯、特长等等。笔者曾对一村委会干部进行采访。之前,我们手头已经有了现成的文字资料,但是,我们还是通过向镇领导了解,与村民攀谈、闲聊、与其同事进行座谈等形式,多方面地了解这位村民干部是如何带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,以及他本人的创业历程、家庭现状、为人处世等情况。在采访中,我们捕捉到了这位主人公的思想闪光点,这是我们手头文字资料未曾发掘的。 =n4 :nx=-  
8[l"  
再次,必要的知识准备是做好采访工作的又一重要环节。 ^ nGx^   
Dj(x1caf  
    当今世界各种新知识、新信息层出不穷。因此,要求记者做到“百事通”是不可能的,但也不能等到掌握了各种知识以后再去从事采访和交流活动。所以,记者采访前的知识准备,大多采取“临阵磨枪”的办法。一旦确定采访目标,立即突击进行知识准备。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访问奥地利,以散文式笔法写了一篇通讯《维也纳的旋律》,不知内情的读者以为作者很懂音乐。其实,据说这是作者在写作前翻看了许多音乐方面的材料,进行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的结果。 $YQ MW  
]!L8o.k  
    当然,一个记者的文化知识素养,更重要的是靠平时持之以恒的长期积累。多读书,广泛涉猎各个学科的知识,注意收集和追踪新知识、新信息,还要时时关心国内外大事和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事物,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。只有这样,才能做到“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”,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突发性采访任务都能应付自如了。 E'&'`  
`Ui$lN}ZO  
    此外,在新闻采访中,向被采访者问什么,怎么问,也是需要我们事先准备的。这种准备,即是拟定采访提纲。这是在前几项准备的基础上,进一步落实采访方案,选择进功方向和突破的重要环节。采访提纲总的要求是,要尽可能详细、具体、实在、简明扼要。同一个问题,同一个事实和细节,要多侧面,多角度地去提问、考证、挖掘。 $[v`0l  
d3z" 3#'  
    在采访提纲的准备过程中,我们要善于把复杂的问题和过程“浓缩”成一个或数个简单的问题。这样,既便于对方回答,也可以节省被采访者为组织自己思路和谈无用材料所花费的时间,以缩短采访过程。新华社记者郭超人在这点上曾有过成功的尝试。为了采访我国运动员突击珠穆朗玛峰顶峰的经过,他事先花了4个小时,认真研究了运动员突击顶峰的计划,拟定一个详尽的采访提纲,把报道所必需的材料和细节一共列成20多个小问题。抓住运动员在医务室进行了简单包扎和治疗的间隙,他见缝插针采访,前后仅用了两个多小时,便获得了写作通讯《英雄登上地球之际颠》所需要的材料。可见,从效果上看,只要问题准备得充分,采访时间的长短并不是决定因素。 4Pr=]36'5  
zI0o1 M)  
    在我们的采访提纲拟定后,还有一个细节不容忽视,那就是知会被采访对象,我们要设法让被采访对象与自己一起进行准备,让对方知道你要采访的中心大意,这对一个成功的采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。 yM}/izA  
"Hf9TnMq  
当然,采访前的准备有时由于某些特殊需要,还要做其它的准备。但总的来说,我们进行采访前的准备就是为了增强对所报道对象的认识和了解,在采访时尽可能缩短主观认识和存在之间的差距,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丰富、翔实、有价值的材料,使我们的采访获得成功。 |p#N\|H  
*qb@j  


类别: 无分类 |  评论(0) |  浏览(8180) |  收藏